“在在在!”两位导购秒回,喜出望外,“沈小姐,有空来喝咖啡!”
“有空一定去。”她笑,“先帮我核对个编号。”
一圈核对下来,证据链像一把锁上的齿,向内扣得紧致——发票编号、货号、导购工号、交易时间、监控印证,甚至连包装盒内侧那条只有品牌方才会标注的小条码都被她拍了特写。她把所有材料打包压缩,文件名清清楚楚写上日期与关键词,另存一份在云端。
做完这些,她才点开微博,选择只对粉丝可见的“超话”发了一个简短的声明:“物品均为正规渠道购入,证据已留存。谢谢大家关心。”语气不硬,字里行间没有把对方按在地上摩擦的狠,只是把“证据已留存”五个字沉稳地摆出来。
不到十分钟,营销号开始“补刀”——这一次,是一段剪辑得刻意突兀的视频,把她在节目里说的“没花多少钱”和孩子戴着项链的镜头拼在一起,配字:“炫富or假富?”
弹幕涌过她那条“粉丝可见”的声明:
【姐别怕,我们等你的证据】
【营销号求求闭嘴,流量饭也不是这么吃的】
【我已经给品牌官微留言了,麻烦正面一下】
【孩子无辜,请对未成年嘴下留德】
她没有再发微博,而是打开了节目组的群,丢了一句:“这件事若涉及节目画面授权,请法务与平台沟通,避免非法转载二改。孩子相关镜头,请平台申请限流。”谢于飞“收到”两个字后,补了一句:“别怕,我们在。”
她把手机扣到桌上,端起一杯常温水,喝了一口。水入口微甜,像昨晚那串糖葫芦的回味。她把水杯放下,深呼吸——心跳快,但不乱。
午睡刚醒的崽崽拖着拖鞋跑过来,头发乱成一小撮,“妈妈,我可以吃一个桃子吗?”
“当然可以。”她蹲下,给他把睡痕抹顺了,指指碗,“但先喝水。”
他咕嘟咕嘟喝了两口,乖乖咬桃。汁水沿着下巴滴下来,他自己慌慌张张去擦,被她抓住手,“等一下——”她抽了张纸,轻轻从他下巴划过,“擦好了。慢点吃。”
张扬站在不远处拍了一个特写——孩子吃桃、母亲擦汁,寻常到不能再寻常的一幕。他看着取景框里的画,忽然觉得心里那股紧张给这股热乎劲儿压了一下,像锅沿上突然盖住的嘶嘶水汽。
下午,节目录制如常,村长带孩子们去看磨豆腐,小石磨“咯吱咯吱”转,豆香一出,孩子们挤着要尝第一碗。沈荔把崽崽往后拦了拦,“排队,前面的妹妹先。”他点点头,乖乖往后退一步。镜头正好拍到这一小幕,弹幕不受控地刷了一排“礼貌崽崽”。
收工后,官媒账号突然转了一条法制小知识:“网络传播不实信息需承担法律责任,特别涉及未成年人的,平台与作者应当承担更高的审查义务。”下面是对两起“造谣侵权”判例的科普。评论区有人@了营销号,有人@了节目,更多的人自发在底下刷:“孩子无辜。”
傍晚,商场客服经理回消息:“监控调取材料已备,可供警方或当事人法务调阅。当天交易流水单据已加盖公章备份,请问您需要我们出具书面证明吗?”
——需要。她回复得很快,并请对方以电子盖章 纸质快递的方式双份发送。两分钟后,对方便把带水印的pdF丢了过来。她下载、归档,手指在鼠标上停了半秒,心里那根弦又松了一点。
【收到】
【我们不骂,等你发声】
【求你保护好自己,也保护好小朋友】
【姐姐别硬撑,抱抱】
直播关掉,她把灯调暗。
院子里,村长在夹菜,孩子们的笑冒出屋檐。她把手机放回兜里,正准备去端一碗汤,屏幕震了一下——营销号删了第一条、第二条改词,第三条“正在核实”。
紧接着,品牌官微发出一条不点名的声明:“本品牌从未授权任何‘平替’或‘山寨’合作,提醒消费者通过正规渠道购买。
对于网络恶意杜撰、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我们保留追责权利。”
她没有转发,什么也没说。
只是给对接她的那位导购发了一个笑脸:“辛苦啦,等我带孩子来城里吃你们店隔壁的蛋糕。”
“必须的!”对方热情,“我把最好吃的巴斯克留给你们!”
夜色下,四合院的灯一盏盏亮起来。她端着碗坐下,孩子把自己的小碗往她那边挪:“妈妈吃我的。”
“你先。”她蘸了蘸勺,“我看着你。”
饭后,孩子跟着小伙伴在院子里踢纸球,她站在廊下,手插在口袋里,抬眼看天。
风吹过桂花,落下两三片叶子,像盖在今天这事最后的句号上。她知道,这只是开端——真正的“袭来”可能在明天、后天。但她也知道,第一道关她已把门栓上:证据铁、节奏稳、孩子远离骂场。
回屋时,张扬追了她两步:“你真不发主号?”
“不发。”她摇头,“对话要留在能听懂的人那里。”
“那明天要是更狠?”
“那就再稳一点。”她顿了顿,“明天抽空,我去镇上打一趟公证。”
张扬“行”了一声,竖了个大拇指。
夜深,孩子洗过澡,缩在被窝里看那张贴在墙上的“汀”。“妈妈,明天我们写‘灯’吗?”
“写。”她把他的手覆在自己手背上,“写完我们再去看一次灯。”